媒体视角|科创板开市两周年系列报道(一)

时间: 2021-07-22

科创板满两岁,这片“试验田”怎么样了

  作为注册制改革“试验田”,科创板于22日迎来两岁生日。两年来,科创板上市包容性不断增强, 一系列基础制度也在注册制带动下不断完善。这片“试验田”取得了哪些成果?目前市场聚焦哪些热点话 题?记者采访了监管部门和业内专家。

  聚焦“硬科技”为全市场注册制积累经验

  先来看看科创板两年来的成绩单:

  ——上市公司超310家,募资金额超3800亿元,总市值超4.7万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占比35.2%,生物医药占比23.3%,高端装备制造占比16.3%,三大 行业公司占比接近75%。

  ——设置多元包容上市标准,19家未盈利企业、2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和3家红筹企业登陆。

  ……

上交所供图

  亮眼成绩背后,是科创板聚焦“硬科技”的板块定位。华泰联合证券董事长江禹认为,当今世界形 势深刻变化、我国前沿领域面临创新突破重大节点,科创板对科创属性的坚持契合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看来,科创板正逐步成为规模较大、市场认可度较高、技术实力较强、 成长性较高的科技企业的投融资平台。“这对形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促进企业自发进行更大创新投 入有着深远影响。”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认为科创板实现了两大跨越,“一是为科创企业定制上市条件,接棒产业投 资基金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持久资金支持;二是以市场化方式为科技成果这类无形资产定价,提升了企业科技成 果产业化能力,继而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目前,科技部、工信部等都已经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和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作用, 推动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实现技术、投资、生产相融合。

  证监会表示,科创板初步建立了“一个核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两个环节”( 交易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三项市场化安排”(设立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建立市场化的新股发 行承销机制、构建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审核注册机制)的注册制制度框架。

  在该框架下,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全面展开。两年中,科创板形成 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去年,相关经验成功复制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各方关注焦点为改革提供新契机

  科创板改革运行至今,市场关注哪些焦点?未来改革的新契机蕴藏其中。

  焦点一:发行上市审核效率如何?

  目前,科创板从受理申请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6个多月,少于其他板块,审核节奏较快。但今年以来,科创板 IPO出现排队现象,市场比较关注。

  业内专家认为,这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和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在逐步增强 。这与历史上的“堰塞湖”有区别。以前IPO停停开开,预期不明朗,有的排队要两三年。注册制改革后, 注册审核周期已经大幅缩短。

  晨壹投资创始人刘晓丹表示,科创板充足的IPO供给并没有引发市场大幅波动,打破过去多年IPO因为市场波动 而关关停停的魔咒,提高了企业“获得感”。

  证监会表示,当前正按照优化服务、加强监管等思路,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积极创造符合市场预期的 IPO常态化。

  焦点二:如何把好上市公司“入口关”?

  截至7月14日,科创板累计受理647家企业上市申请,342家完成注册,118家因主动撤回材料或被否决终止审核 。自科创板开板以来,审核淘汰率保持在15%至20%之间。

  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是把好“入口关”的重点。据了解,监管部门将从 三方面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一是加强与市场机构沟通交流,听取市场声音、回应市场关切。在项目审核过程中,及时指出问题,督促中介 机构转变执业习惯,提高执业质量。

  二是对于审核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坚决从严处罚,有效传导监管压力,形成监管威慑。研究制定保荐机构执业 质量评价机制,扶优限劣,促进构建良好行业生态。

  三是推动上市推广、辅导验收、保荐承销、交易所审核、证监会注册、发行定价等全链条监管工作协同,完善 制度建设,提高监管效能。

  焦点三:支持红筹企业发行上市的情况如何?

  目前,科创板红筹企业上市3家,5家处于审核阶段。

  刘晓丹指出,虽然有一部分新经济公司考虑到资本兑换、外资股东等问题,选择境外上市,但科创板和注册制 改革给了它们回归A股的可能。“未来一定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公司分拆部分资产或者整体回A股上市。应该继 续优化制度安排,吸引这些优质公司回归。”

  对于企业境外上市和红筹企业回归事项,监管部门将积极研究推动增加制度供给,明确预期,提高科创板制度 竞争力,为市场主体自主决策提供更丰富选项。

  “试验田”将继续走在注册制改革前沿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可以预见,科创板“试验田”中 的探索依然会走在前沿,成为整个市场新制度、新政策的“试验储备库”。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公布。 关于科创板的一系列政策备受关注:“试点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参与科创板股票发行交易 ”“研究在全证券市场稳步实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 ”……

两年前科创板开市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认为,未来科创板探索做市商制度,能够活跃市场,增加市场流动性。同时,有利于 发现公司的真实价值,在市场大幅波动时遏制投机行为,起到稳定市场作用。

  对于科创板未来探索方向,江禹建议,继续坚守科创属性定位,为真正符合国家战略的前沿创新企业提供更加 包容和高效的上市路径;进一步优化发行定价机制,引入中长期投资者并使其参与到定价过程中。

  厉伟表示,提高科创板国际化程度应该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之一。同时,从更多维度考察上市公司质量,包括 盈利质量等。

  “全面注册制不是简单改革发行制度,而是整个市场和监管生态的重塑,需要统筹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科学筹划相关利益安排。”田轩建议,科创板作为“排头兵”,应该在落实“零容忍”政 策、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
(来源:新华社  记者:刘慧)


 

踔厉奋发 踵事增华

  今天,科创板两周岁了。

  两年前的盛夏,随着黄浦江畔一声锣响,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正式进入“科创板”时代。

  庆生的日子,让我们回顾一下科创板的“成长日志”: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当日,上市企业为25家,总市值5293.39亿元。

  2020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一周年,上市企业达到140家,总市值超2.7万亿元。

  今天,随着瑞可达和大全能源的上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达313家,总市值突破4.7万亿元。这313家上市企 业,共计募集资金超3800亿元,募资投资项目遍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 源六大高新科技产业,为实现技术突破、产业突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顶层 设计;是加快经济转型、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之一。科创板自诞生以来,便 担负着科技强国的重任。两年来,特别是最近这一年来,科创板的“硬科技”成色更加突出、制度建设更 为完善、国际化进程持续加深,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功能稳步提升。而科创板的制度创新,引领推动 了整个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功能强化、生态提升。

  这一年,科创板定位更加明确。今年4月,证监会修订发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形成 “4+5”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上交所同步修订企业申报及推荐规则,鼓励符合科创属性的企业到科创板上 市。同时,科创板一系列配套制度相继发布、完善,简明友好的监管制度体系更趋完善,进一步压实公司和中介机构 责任。

  这一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示范效应日益凸显。“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20年7月22日至今,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173家。同时,上市企业“硬科技”成色进一步提升, 多家细分领域的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处于关键技术攻关领域的标杆企业纷至沓来。已获受理的“储 备军”的科创底色也不容小觑,都是各自领域的“领跑者”。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科创板的“科创力量”,当得起“科创”两字。可以说,科创板 已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

  这一年,科创板的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已汇聚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的创新企业。数据显示,新一代信息 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三大行业领域科创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约70%。

  这一年,科创板“走出去”,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示“中国科创”力量。随着中国资本 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深入,具备良好基本面和成长潜力的科创板,越来越获得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特别是最近半 年来,科创板国际化进程加速,科创板股票相继被纳入沪股通标的(共12只)、富时罗素A股指数(共11只)、MSCI旗 舰指数(共5只)。同时,首只跟踪上交所科创50指数的ETF产品KSTR亦登陆纽交所。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 科创板有望率先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成熟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大放异彩。

  发挥制度改革“试验田”功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设立科创板的目标之一。开市至今, 科创板贯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从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推进制度创新,建 立符合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征的持续监管制度体系。两年来的实践表明,科创板多项新制度和新机制运行稳定,效果良 好,为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提升功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资本市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31年前,浦东开发开放“金融先行”,激活存量 ,引入增量,资本市场在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浦东开发开放再上新台阶,资本市场随 之也将承担起更为重大的历史责任。

  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 出,研究在全证券市场稳步实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

  更重大的责任,需要更有力的担当。科创板要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深化改革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做出更强大而有效的贡献,就必须保持自身精进不息、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自我革命”精神,保持改 革只有进行时、永不自满、“永远在路上”的谦虚和开放心态。目前,科创板有必要总结两年来的实践经 验,回应市场的合理需求和呼声,在IPO询价和定价机制、更扎实的信息披露有效性,特别是进一步强化上市企业的 “硬科技”属性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两年前的今天,本报曾饱含热情地预祝科创板“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对科 创板的未来满怀更高期冀与更美好的憧憬。两周岁的科创板,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预祝科创板羽翼更加丰 满,内力更为强劲,朝着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方向砥砺前行!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周松林 黄一灵)


 

科创板开市2周年--成长的喜悦

  两年来,科创板“试验田”生发出了多个“第一次”,再融资、并购、询价转 让、“摘U”,都是改革的脚步、创新的印记。

  科创板的硬核底色,在充分的制度供给和市场化的资本循环中,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一片养分充足、动 能十足的土壤,将创新的枝蔓伸向更宽广的产业领域。

  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开市两周年的科创板,进阶到常态化的轨道,以沉稳有力的改革步伐,托 起了一朵朵“科创之花”。

  当科创板时间再次停留在7月22日,硬核“试验田”早已褪去了萌芽时的稚嫩,在阳光雨露中一天 天拔节生长。制度的藩篱也渐次扎紧,为“硬科技之花”遮风避雨之时,也在以严苛的监管护佑资本生态 。

  两年来,科创板“试验田”生发出了多个“第一次”,再融资、并购、询价转让、 “摘U”,都是改革的脚步、创新的印记。

  羽翼渐丰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在时间和风雨的磨砺中站稳舞台,并从中收获价值。“登陆科创板上市, 公司关注度明显提升。我们不仅让投资者了解了公司的价值,更让科学服务行业走进资本市场,为公司在客户、供应 链、品牌及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带来非常大的助力。”上市9个月后,泰坦科技总经理张庆对公司发生的新气象津 津乐道。

  闽江之畔的马尾,福光股份厂区内一片忙碌的身影。“今天有四批团队预约到公司考察调研,包括客户 、高校、媒体和产业链公司。”谈及两年之变,福光股份董事长何文波的喜悦从酒窝中流淌出来。

  新阵容:科技力量汇聚

  从呱呱坠地到茁壮成长,速度快、数量多,是科创板一周年的显著特征;从多元包容到硬核集聚,体量大、底 色足,成为科创板两周年的醒目标签。

  成长的喜悦,来自一个个“零的突破”。

  从制度层面看,两周岁的科创板在上市标准上填补了更多包容性的空白。越来越多的红筹企业向“科 ”而行,不断增厚科创板的含金量。2020年11月,“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以红筹架构模式,申 报科创板并获受理,为首家按“未在境外上市红筹股标准一”申报企业。紧接着,云从科技、旷视科技相 继冲刺,“AI四小龙”中的三家竞逐而来,足见科创板的吸引力之强。最终,云从科技率先通关。7月20日 ,该公司首发获科创板上市委会议通过。

  从无到有,填补空白“答卷”的还有“同股不同权”的一批特殊“考生”。 回望科创板一周年时,仅优刻得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企业适用“市值不低于50亿元+营收不低于5亿元”登陆 科创板上市。在两周年的节点回眸,新增的同股不同权受理企业达到11家,其中选择“预计市值不低于100亿元 ”的同股不同权上市标准一的企业达到5家。

  “双重股权架构是科技创新企业在不断融资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面对创始团队股权稀释而维护其控 股地位或话语权的一种股权架构模式。这一模式适应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 对科创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向记者表示,在全球科技创新资 源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制度供给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满足资本市场的功能提升和服务深化。在他看来,科创板公司的 行业结构已经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包括注册制在内的各项制度供给起到了核心作用。

  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A股市场前十大IPO(按募资计算)中,有7家为科技股,均在科创板上市。随着科创 板试点注册制落地,科技股逐渐成为A股上市军团的生力军,引导市场各方大量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有资本市场研究专家认为,科创板正在成为我国科技力量汇聚的高地,成为中国科创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值得 关注的是,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领域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在集成电路为主的关键领域 ,30多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基本覆盖了该产业的核心领域,科创板有望成为我国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集聚地。

  生物医药是全球公认的另一黄金赛道。随着科创板落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从最新 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数量来看,科创板的生物医药板块基本与纳斯达克、港交所形成并驾齐驱之势。可以预见,科创 板正成为新兴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上市中心。

  科创板对硬科技的“撬动效应”正在逐步放大,积极塑造着科创生态新格局。

  新动能:制度红利凸显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站在科创板舞台中央,科创企业的步伐更加灵活、矫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 科创企业的目光更加专注、长远。

  成长的喜悦,来自制度创新带来的新动能。

  科创板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从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询价转让等多个方面试水制度创新。过去一年, 科创企业充分吸引制度供给的“养分”,在各项创新制度领域均交出了优良的“成绩单”。数 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有24家科创公司推出再融资方案,合计拟募集约466亿元。其中,13家选择定增方式 ,11家选择可转债。1家公司小额快速已受理,1家公司小额快速已发布预案。目前,中微公司等8家公司再融资已注册 生效。

  创新的核心主体是“人”。科创板灵活的股权激励制度,为企业“引才留才”提供了强 有力的保障。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有125家公司推出144单股权激励计划,约占科创板公司总数超过40%。其中,九 成公司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涉及核心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骨干员工超过2万人,激励 范围广、力度强,为科研人才潜心研究注入“强心剂”。从行业分布看,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卡脖子”行业的公司数量占比超过四成。

  创新制度,也为加速资本循环畅通了渠道。科创板开市以来,创新的交易机制安排和非公开询价转让制度,引 导PE、VC等创投资本有序退出,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长期投资者持续加仓。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有9家科创板公司 共10批股东试水股份询价转让业务,较好满足了创新资本退出需求,同时引入增量资金和有建仓需求的公募基金等专 业投资者,实现了更加市场化的减持安排,促进长期投资者与风险投资人有序“接力”。

  科创板的硬核底色,在充分的制度供给和市场化的资本循环中,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一片养分充足、动能十足的 土壤,将创新的枝蔓伸向更宽广的产业领域。

  在上海,三友医疗加速推进战略布局,借力控股国内超声能量手术工具领先者水木天蓬,整合技术和行业资源 优势,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组合;在深圳,光峰科技在竞争压力中快速成长,坚定了自主创新的信心;在无锡,航亚 科技“搭乘”产业东风,践行“航空有我,笃行报国”,将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在福州,福光股份孜孜不倦奔跑在追“光”路上,用创新标记下一个个高光时刻;在安阳,翔宇医疗 “招兵买马”加速扩充研发队伍,势头渐盛意气风发。

  新收获:创新成果迭出

  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开市两周年的科创板,进阶到常态化的轨道,以沉稳有力的改革步伐,托起了一朵 朵“科创之花”。

  成长的喜悦,来自科创企业的厚积薄发。

  2020年度,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084.38亿元,同比增长15.51%;实现归母净利润500.86亿元, 同比增长59.13%;营业收入方面,近八成公司实现增长,12家公司实现营收翻番,三成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净 利润方面,近七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31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达6527.90%。科创板,成为引领中国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创新成果遍地开花,成为“试验田”最亮眼的风景线。康希诺与军科院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 毒疫苗在墨西哥等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并签署重大订单;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作为首个国产PD-1产品,新增鼻 咽癌、尿路上皮癌适应症;中国通号完成自主化CTCS-3级列控系统成套装备在京港高铁(合安段)的工程应用;天合 光能推出210大尺寸硅片、电池及组件,引领行业正式迈入光伏600W新时代……创新成果集中涌现的背后 ,是科创企业不吝真金白银对创新研发的执着。

  数据显示,2020年,科创板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全年合计投 入研发金额384.18亿元,同比增长22.61%。中芯国际、君实生物、中国通号等15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寒武纪、 金山办公等8家公司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超过30%。

  创新成果迭出,令部分企业的扭亏步伐提速。令人欣慰的是,2020年,18家上市时未盈利的企业合计实现营业 收入462.33亿元,同比增长25.60%;归母净利润-8.24亿元,较上年大幅减亏36.17亿元。其中,中芯国际、仕佳光子 、九号公司3家公司扭亏为盈,实现证券简称“摘U”,新征程就此开启。

  对于科创板的未来,业界充满信心。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认为,科创板为促进科技、资本与产业高水平循环提 供了强有力支撑,使更多拥有引领世界科创潮流梦想的中国企业有了阔步前行的勇气与底气,未来必将为中国“ 硬科技”发展提供强力引擎。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科创板开市两周年,制度体系愈发立体,科创属性愈发凸显,创新动能愈发彰 显,助力更多的科创企业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祁豆豆)